「淡水生物研究機遇與挑戰」研討會4月29日上午在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舉行。本次活動邀請本地和內地的專家學者一同探討與澳門息息相關的淡水生物,期望透過研討會增加中學生對淡水生物的認識,引起中學生大眾對自然生態的關注和重視,加強生態教育與生態文明的建設。

活動吸引到勞工子弟學校、澳門培正中學、鏡平學校、化地瑪聖母女子中學、澳門菜農子弟學校等師生逾70多人參與。活動上,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兼澳門藥理協會會長李銘源教授講述澳門紅樹林中的研究,並介紹新發現的微生物品種。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理工科技學部詹肇泰副教授探討海草床的生物功能,提出海草對水生生物的重要性。深圳仙湖植物園董慧博士則展示了蜻、蜓兩者的分別,並介紹深圳城市公園的蜻蜓種類,吸引了在場學生們的興趣。同樣來自深圳仙湖植物園張力博士展示澳門的104種苔蘚,並介紹他所鑑定出的澳門特有種「澳門鳳尾蘚」,讓學生從多個角度了解淡水生物和生態資訊,引發了他們對自然生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次活動是由澳門霍英東基金會贊助,澳門綠色創意協會主辦,於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舉辦。大灣區擁有豐富生態資源,內陸水域更孕育豐富的淡水生物多樣性,尚有大量未知物種待發現。研討會希望引起各界對大灣區淡水生物資源的關注,更認識淡水生物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淡水生物資源利用和開發等工作。

詹肇泰副教授向中學生介紹海草的重要性

董慧博士介紹深圳城市公園的蜻蜓種類與分別方法

張力博士向中學生展示澳門的104種苔蘚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